引言
洞庭湖垸區位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,為從長江上游帶來的泥沙淤積而成的濱湖平原,幾乎沒有山丘,蛛網一般的大小河渠分割成眾多塊狀居住區。地面高度在31米以下,筑堤高度31-35米。以水稻種植為主產業,長期維持自給自足的農耕自然經濟形態。居民區形成于明萬歷年間(1573-1619)(湘陰縣志編纂委員會 1995:103) ,以家庭、家族為單位,聚村而居,人口比較密集,社會比較穩定,收入比較平均,基本上沒有流動人口,700年來毫無具體目的地生活在一起,形成一個有機團結的禮俗社會(費孝通 1997:9)。
一、哭喪
當病人病情轉危時,家人即將病人立即運回家中,放到病人自己的床上看護,不能讓病人死在家外面。死在家外的,被稱為野死鬼,沒有善終??醋o人發現病人病情轉危,連忙召集病人家屬到床前,喊他,為他送終。病人落氣后,家屬跪在尸體腳端燒紙錢,叫燒倒頭錢或倒頭錢。民國三十七年刻《醴陵縣志》引《隋書·王玙傳》曰:“凡初入死,無論貧富,必立焚紙錢九斤四兩,謂之燒倒頭紙,繼之以焚轎及冥屋?!保ǘ∈懒?、趙放 1991:498)
哭喪完畢,家屬將其尸體移出床外,將床上的草、棉被等抱到戶外就近路口燃燒,燃放鞭炮?!抖Y記·問喪》:“親始死,雞斯,徒跣,扱上,交手哭。惻怛之心,痛疾之意,傷腎干肝焦肺,水漿不入口,三日不舉火,故鄰里為之糜粥以飲食之……三日而斂,在床曰尸,在棺曰柩,動尸舉柩,哭踴無數?!弊⒃唬骸坝H,父母也。雞斯,當為笄纚聲之誤也。親始死,去冠二日,乃去笄纚括發也?!保ㄈ钤?1980:946)《禮記·喪大記》:“始卒,主人啼,兄弟哭,婦人哭踴?!?(阮元 1980:763)垸區哭喪已經不脫鞋,脫帽帶孝,哭不交手,有的婦女哭時跺腳,不食粥,燒飯菜招待吊喪者。
二、裝尸
對亡者進行裝扮,垸區俗稱裝尸。四名男孝家用兜尸布將亡者移下床,放在亡者房間靠窗地下。兩名女兒用清水為亡者浴尸,上身抹七下,下身抹八下,為亡者換上壽衣、壽靴,蓋子孫被。壽衣又稱男衫,為青棉布長衫,附近集鎮上專門店里有售,一般由亡者的女兒配備,如亡者無女兒,則由侄女配備。亡者為男性,衣層奇數,女性則衣層雙數。近年來,也有穿便裝、西服入殮的。家境貧寒的,也穿日常衣服入斂。給亡者戴角式帽。在亡者身上蓋一床子孫被。子孫被由綢緞制成,上面繡有男女人物,表示子孫昌盛。在亡者口內塞入米飯、生米、茶葉、金子等物。在亡者右手插桃樹枝,以備黃泉路上打狗。左手插小折扇,以備趕路時散熱。在亡者臉上蒙一塊小方巾,以防驚尸。亡者頭枕三角灰包,靴系7根白線,立亡者靈牌于腳尾,在亡者腳頭點上香燭,長明燈,敬茶飯如生前。孝家跪在亡者腳后燒紙錢,以供亡者黃泉路上使用。
《儀禮·喪大記》:“寢東首于北牖下,廢床,徹褻衣,加新衣,體一人?!弊⒃唬骸叭耸忌诘?,去床,庶其生氣反。徹褻衣,則所加者新朝服矣,互言之也。加朝服者,明其終于正也。體,手足也,四人持之,為其不能自屈伸也?!?(阮元 1980:761)《儀禮·士喪禮》:“士喪禮死于適室,幠用斂衾?!弊⒃唬骸斑m室,正寢之室也,疾者齊故于正寢焉。疾時處北墉下。死而遷之當牖下。有床衽。幠,覆也,斂衾、大斂,所并用之衾。衾,被也。小斂之衾當陳?!?(阮元 1980:338)《禮記·喪大記》:“始死遷尸于?幠用斂衾,去死衣?!弊⒃唬骸叭ニ酪?,病時所加新衣及復衣也,去之,以俟沐浴?!?(阮元 1980:769)漢代葬俗,人初死,即沐浴,陳尸于地,口含玉石珠貝。衣衾有纏絲幣帛、纊棉,富貴人家用錦衣或天子所賜的玉衣,家境貧寒者穿日常衣服。尸體上蓋有繡被,單被,復衿等物(楊樹達 2000:48-51)

告沐殮文
楊河森念 楊賽記詞
嗚呼,親一臥莫醒,清白之身,豈容弗汶汶。衣裳之附,豈能弗皇皇。敢以香湯散沐,更服身章。
洗塵文三則
楊河森念 楊賽記詞
嗚呼兮棄世,倏忽幾期。竭誠招請,魂歸禮右。音容雖杳,視聽如常,率衣繞膝,恍惚徬徨。洗塵今夕,泣進酒漿。靈其來格,舉此一觴。既飲旨酒,載寢之床。
前面是家庭,宅舍猶新,兒曹羅列拜親靈。雁齒初離頻駐足,洗盡塵氛。
事死如事生,勞碌風塵。兒曹今日泣迓親。冥路崎嶇憔悴甚,酒進三樽。
三、奔喪
亡者斷氣時,家屬大聲向鄰居報喪,或打電話向遠方親屬報喪,告知亡者病危及去逝時的詳情。同治十三年刻《益陽縣志》:“初喪,訃告親友。有受吊者則曰以訃聞,有辭不受吊者則曰以訃辭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3)
接到報喪后,鄰居應該立即前來探喪,親屬應立即前來奔喪。奔喪者應帶奠儀。過去奠儀一般為綢布,用白紙黑字左寫“某某大人千古”、右署悼念者姓名,懸掛于靈堂四周墻壁上。事后喪家可用來做被面?,F在已不用綢布。鞭炮,供喪時使用。垸區辦喪事要熱鬧,鞭炮越多越隆重。香燭,供祭吊時使用。禮金,普通關系鄰居50元,其余則根據關系遠近送禮金100到1000元不等,以資助喪事開銷。所有奠儀均需交到臨時設立的禮部記入帳目,以備孝家還禮,帳簿墻面寫有“禮尚往來”四字。孝家回饋吊喪者一包香煙、一包檳榔、一塊毛巾等。亡者親屬還有以豬和雞作奠儀的。漢代即有用縑帛、錢財做奠儀的。(楊樹達 2000:151)。同治十三年刻《益陽縣志》:“親友吊念有賻儀,致奠有奠軸,香燭、饌羞,盛則羊豖之類。喪家各散帛,款以筵宴,則非禮所宜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3)
有人來探喪、奔喪時,孝家鳴放鞭炮迎接,孝子跪在靈堂西邊向奔喪者行禮,奔喪者身穿素服立于靈堂東邊受禮,然后,孝家與吊者共同跪在亡者尸體腳前行禮?!抖Y記·奔喪》:“始聞親喪,以哭答使者,盡哀;問故,又哭盡哀。遂行……至于家,入門左,升自西階,殯東,西面坐,哭盡哀,括發袒,降堂東即位,西鄉哭,成踴,襲免绖于序東,絞帶。反位,拜賓成踴,送賓,反位?!?(阮元 1980:940)垸區奔喪不必成踴、可略佩帶飾物。
舉辦喪事的全部開銷由孝男分攤,孝女除奠金外,不再分攤喪事開銷。一般而言,喪事總開銷應超出奠金收入,孝男不能通過喪事斂財,否則,村人視為不孝。
在下葬前一天中午,孝家設晚宴款待來賓,俗稱吃爛肉。飯前放鞭炮,賓客向亡者行禮,孝家向賓客回禮,俗稱開吊。下葬前一天晚上,孝家設晚宴款待喪夫,孝子向每個喪夫磕頭,并贈送禮物。早飯后出柩,下葬后孝家設午宴款待眾人,俗稱回山宴。
四、戴孝
尸體未葬,亡者的直系親屬晚輩居喪被稱為孝家,穿孝服被稱為戴孝。人類喪服傳統起源很早,以區別于吉服,可能源于人類對于尸體的畏懼與禁忌?!秲x禮·喪服》:“喪服,斬衰裳,苴绖杖,絞帶,冠繩纓,菅屨者?!弊⒃唬骸皵厮ド颜?,謂斬三升布以為衰裳,不言裁割而言斬者,取痛甚之意?!?(阮元 1980:338)孝服由孝帽、孝衣、孝帶、孝棍、孝鞋組成。


圖1

圖2
當今垸區人戴孝圖 《析城鄭氏家塾重校三禮圖》戴孝圖
孝帽。由三縱一橫四根竹篾編成、四周白紙纏繞,從前額至腦后拖出一條白布孝巾。戴輕孝者只披白布孝布,不戴孝帽?!段龀青嵤霞役又匦HY圖》載:“外畢冠,廣三寸,落頂,前后以紙糊為材,上以布為三辟襵,兩頭皆在武下向外反屈之,縫于武以前后兩畢之末,而向外襵之,故云外畢?!保欋粤x1247:15)垸區的孝帽沒有系繩。
孝衣。長白布大衣,沿前胸中縫裁開,原系以五對白布帶,現改用扣子,沒有發現用拉鏈的。袖口原為敞口,現改為松緊收口。這樣改裝更便于孝家保護穿在里面的衣服。孝衣配有口袋,以裝零物。孝家戴孝的輕重由其與亡者的親疏關系決定,直系重于旁系,男性重于女性,子輩重于孫輩,同輩只需在右袖上纏一白布條,長輩不用戴孝。以白布的長短區分喪的輕重,長布衣為重孝,短布衣為輕孝。一般服喪只在右臂纏白布帶即可,鄰里服喪只在腰間纏白布。未過門的媳、婿,在拖頭下面系一紅繩,俗稱帶紅花孝。早先鄰里喪祭于游喪沿途放鞭炮,喪家回贈以白布帶。衰本為早先服喪時胸前所佩的粗布,以供孝家擦拭眼淚,后演變為喪衣。裳為喪褲。古時以布的粗細區分喪的輕重。粗布為重喪,細布為輕喪(丁鼎 2003:112)。同治六年刻《寧鄉縣志》:“及入殯成服,麻衣斬衰,要絰菅縷。凡親屬有服者給以白布齊衰,謂之孝衫,無服者給以袒免白布,長四尺五曰拖頭,二三尺曰小帛。凡吊客,從人皆發小帛,款以酒肴,曰孝筵。許字未婚之婿,拖頭下裹以紅布,曰花紅孝?!保ǘ∈懒?、趙放 1991:677)
孝帶。孝家腰纏白布,或黃麻繩。
孝棍,孝家手持外糊白紙的竹杖。喪杖最早的用途,其一是顯示服喪者的爵位,其二是扶持疲弱的服喪者(丁鼎 2003:21),其三還有一定象征意義,《析城鄭氏家塾重校三禮圖》載:“苴杖,竹也。為父所以杖用竹者。父是子之天,竹圓亦象天。竹又外內有節,象子為父亦有外內之痛;又能貫四時而不變,子之為父哀痛亦經寒溫而不改。故用竹也?!保欋粤x1247:15)
孝鞋。原來孝家要腳穿草鞋,套在襪子外面?,F在基本穿便鞋。
禁忌。喪事期間,孝家不得洗澡,不得說笑,不得行房事,不得入他人家門,不得操辦喜事。喪事過后,即解除喪服。據楊樹達考證,漢代人居喪不飲酒食肉,不近婦人,不作樂,不聘妻,不訪友(楊樹達 2000:176-180)。
五、葬期
葬期為2到10天,夭折孩童死后第2天下葬,壽終父母死后第4天即下葬。如喪家要請地師看黃道吉日,葬期則略長,由于尸體不易保存,一般求急不求緩。以前沒有采用冰棺和冰塊防腐,尸體很容易腐爛發臭,孝家請地師作法保尸。據傳,地師作法,在棺底立一公雞,公雞不倒則尸體不腐。楊樹達考證,漢代人喪期最短7天,最長433天。漢代人認為,辦喪事為求快而不看時日,將帶來滅族之禍(楊樹達 2000:87-97)。這一巫風曾受到儒者的批判?!墩摵狻け嫠钇罚骸八勒呃蹖?,葬棺至十,不曰氣相汙,而曰葬日兇?!保S暉 1990:1012)同治七年刻《武陵縣志》:“其葬期遲速,多有三朝、一七,不論吉兇之說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54)
《宋書·禮志》載馬孚等人曰:“臣聞上古喪期無數,后世乃有年月之漸。漢文帝隨時之義,制為短喪,傳之于后?!?nbsp;[1]
葬期以三日為期?!读簳ば烀銈鳌罚骸皶r人間喪事,多不遵禮,朝終夕殯,相尚以速。勉上疏曰:‘《禮記問喪》云:“三日而后斂者,以俟其生也;三日而不生,亦不生矣?!弊皂曇詠?,不遵斯制。送終之禮,殯以朞日,潤屋豪家,乃或半晷,衣衾棺槨,以速為榮,親戚徒隸,各念休反。故屬纊纔畢,灰釘已具,忘狐鼠之顧步,愧燕雀之徊翔。傷情滅理,莫此為大。且人子承衾之時,志懣心絕,喪事所資,悉關他手,愛憎深淺,事實難原,如覘視或爽,存沒違濫,使萬有其一,怨酷已多,豈若緩其告斂之晨,申其望生之冀。請自今士庶,宜悉依古,三日大斂。如有不奉,加以糾繩?!t可其奏?!?nbsp;[2]
垸區喪葬儀式有大開路、中開路、小開路三種。大開路用7-9人,時長7天;中開路用5人,時長3天;小開路用3人,時長1天。天路視孝家的經濟狀況和亡者身份而定,富有人家做大開路,一般境況人家做中開路,亡者為未成年人則做小開路。垸區富貴之家不多,窮困潦倒的也很少,一般以做中開路的居多。
六、棺材
棺材俗稱千年福,長約180厘米,寬約80厘米,厚約15厘米,兩端較粗,中間略細,棺蓋兩頭上向微微翹起。以棺板厚者為尚,長寬尺寸根據亡者的身材而定。棺木全部用大杉木制成,如參用雜木或其他木,則視為不妥。垸區一般在老人健康時即購置木材,請大木匠上門打制棺材。棺材兩端有福字浮雕。老人可監視棺材的打造,并提出自己的意見。打制棺材的木匠叫大木匠,打制日常用具的木匠叫細木匠。兩個木匠工種師從、所用器具、工作方法都不相同。大木匠比細木匠地位略高。整口棺材只用竹釘,不用鐵釘。棺材打制好后,要上漆,里面漆紅色外面漆黑色,兩年漆一次,不斷加厚,直到老人過逝為止。棺材打好后,放置在老人的臥室床后面,用來盛放日常用品。垸區人認為棺材鋪所售的棺材木板較薄,材質不好,一般不買。漢代即有衣周于棺,棺周于衣的風俗,天子之棺大,臣下次之,還有用小棺的。制棺用樟、楠、桐、杉、楴、柏、雜木,甚至瓦。古時制棺材不用鐵釘,用所謂細腰。加漆有內朱外黑、朱底鉓畫(楊樹達 2000:54-66)?!都叶Y》:護喪命匠擇木為棺,油杉為上,柏次之,土杉為下,其制方直,頭大尾小。僅取容身,勿令高大及為虛檐高足。內外皆用灰漆,內乃用瀝青溶瀉,厚半寸以上,煉熟秫米灰,鋪其底,厚四寸許,加七星版底,四隅各釘大鐵環,動則以大索貫而舉之。司馬公曰,棺欲厚,然太厚則重而難以致遠,又不必高大占地,使礦中寬易致摧毀,宜深戒之。槨雖圣人所制,自古用之,然板木歲久,終歸腐爛,徒使礦中寬大不能牢固,不若不用之為愈也??鬃釉狨?,有棺而無槨。又許貧者還葬而無槨。今不欲用,非為貧也,乃欲保安亡者耳。程子曰:雜書有松脂入地千年為茯苓,萬年為琥珀之說,蓋物莫久于此,故以涂棺,古人已有用之者?!?/p>

迎尸入棺文
楊河森念 楊賽記詞
嗚呼我父,遽舍家庭。一夢不醒,百身莫贖。 恪遵古制,附于身者必誠含有明文,虛其口而弗忍,爰用不具,以表哀忱。聊備果禮元儀,效為余閣之奠。伏翼含其頰輔,式玉式金。制乃衣冠,可儀可象。將迎尸而入殯,敢先事而告虔。
七、墓地
垸區流傳著許多風水的傳說,一般要請地師擇時日,擇吉地下葬。垸區人認為,如果祖上葬了地,就會對后代產生積極的影響。為利于生者,盡量要將尸體葬在風水寶地。同治六年刻《寧鄉縣志》:“葬事惑于風水,于今為甚,無家不求吉地,無人不談風鑒。術士因之艷以利,怵以害,其不為所眩者幾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8)。同治十三年刻《益陽縣志》:“重堪輿,嚴選擇,如驟不獲吉,有朱攢殯于家者,有浮厝于山者。有殯于其家,必護以土,亦無敢累年,防火災也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3)同治九年刻《澧陵縣志》:“信堪輿,卜兆諏日,或停數年始葬?!庇忠齾卧谑赝C高乾隆十二年刻《府志·風俗》論:“墳墓所以安親體,非以利生人也。今則惑形家之說,圖謀風水,有以計取之者,有以勢奪之者,有以貨財誘之者,有以夤夜盜之者,甚至截他人祖墳之脈而葬其父母,且劈自己祖宗之冢而葬其新喪,以親柩為富貴之資,借葬親為壟斷之策,殃連禍結,暴骸斫棺,不亦忍乎!此論甚正。醴俗近多蹈此,爭山戕墳之案,無歲無之。又有無故而自掘其祖骸易葬他所,識者至動色相戒而不司,此皆為形家言所誤而之甚者也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495)但垸區本身都是圍湖填起來的水田,沒有什么特別的風水寶地,只不要葬在正南、正東方,不對準大門、馬路即可。
自漢以來就有擇吉日下葬之風?!墩摵狻ぷI日》說:“《葬歷》曰:‘葬避九空、地臽,及日之剛柔,月之奇偶。日吉無害,剛柔相得,奇偶相應,乃為吉良,不合此歷,轉為兇惡?!蛟?,藏棺也,斂,藏尸也。初死藏尸于棺,少久藏棺于墓。墓與棺何別,斂與葬何異?斂于棺不避兇,葬于墓獨求吉。如以墓為重,夫墓,土也,棺,木也。五行之性,木、土鈞也。治木以贏尸,穿土以埋棺,治與穿同事,尸與棺一實也。如以穿土賊地之體,鑿溝耕園,亦宜擇日,世人能異其事,吾將聽其禁;不能異其事,吾不從其諱?!保S暉 1990:989-990)
商周以來,中國就有合族而葬的風俗?!吨芄佟ご笏就健罚骸耙员舅琢踩f民,一曰媺宮室,二曰族墳墓,三曰聯兄弟,四曰聯師儒,五曰聯朋友,六曰同衣服?!弊ⅲ骸白?,猶類也,同宗者生相近,死相迫?!?(阮元 1980:158-159)漢代也有夫妻合葬,一家數世父子兄弟并葬等風俗(楊樹達 2000:97-104)。乾隆十一年刻《巴陵府志》:“墳無禁步,一姓之人共葬之丘,止以昭穆為次。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481)”漢代人喜歡壘高臺為墳,繞墓筑垣,墳邊種松柏、梧桐、杏等樹木(楊樹達 2000:97-104)。墓前刻碑。墳地一般處于居住地較距離的西北方向,還有水渠將死者空間與生者空間分開。(苑利 2002:144-145)垸區合族墳地一般不種植物,任其荒蕪。有點墳上自生矮竹。舉族合葬的目的,是讓亡者在陰間繼續生活在熟人社會中。
1977年推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后,原屬于大隊(組)的土地被承包到各戶,祖墳地也沒有保留,垸民死后,在自家宅基地、水田、菜園安葬的很多,壘土高出平地約一米。有的人家還用磚將墳圍起來,并在墳堆上蓋一層水泥,以防止植物亂長。每年正月十五,子孫上墳將荒草燒干凈,在墳上培一層新土。

八、紙扎
紙扎是用來代替明器的。民國三十七年刻《醴陵縣志》引《隋書·王玙傳》:“紙錢之作,自魏晉始有之,創自巫覡。云:漢以來,喪葬皆有瘞錢,后世以寓錢為鬼事。寓錢云者,寓形于錢也。初由瘞錢而寓以紙,名曰楮幣,后乃踵事增華,凡衣服、輿馬、廬宇、用具之屬,莫不以紙象其形而用之,通稱明器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498)同治六年刻《寧鄉縣志》:“初扎紙屋,連楹迭棟,寬廣半中堂,床帳什物,雞犬及轎馬,衣服、箱篢燒之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7)乾隆三十一年刻《酃縣志》:“葬不用明器,凡衣冠、輿馬、方相及男女侍僮之屬,咸以紙蔑為之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509)民國三十七年刻《醴陵縣志》:“凡初入死,無論貧富,必立焚紙錢九斤四兩,謂之燒倒頭紙,繼之以焚轎及冥屋。至中元節,則剪紙為衣、為物、為金銀山,為鄉黨族戚亦咸以此相饋,謂之燒新衣。富者扎屋,務為閎瓦,高可容人、花木、犬馬畢具,謂紙見火即變化如生人意,鬼乃有所享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498)
紙扎體現了人們的靈魂觀念。人們相信,陰世與陽世的生活基本相同,甚至需要通過勞動才能取得生活所需(陳華文 1999:5)。
九、香火

圖3 做七表
垸區把后人對祖宗的祭祀稱為香火。祭祀作為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,不斷強調死人在陰間的福利是由陽世的后人來照管的。
下葬3日后開奠,叫復山。請地師算定某日亡者魂魄歸來,設酒饌,布灰于堂屋,孝家到外處躲避,俗稱回煞。
孝家逢七祭奠,俗稱做七,共設7個奠日,49日后七滿。百日后祭奠,叫百期。道人寫做七表,四周排定齋祭日期,中間豎寫“慈傳下孤子某某”,右邊豎寫“孝孫某某,孫女某某”,左邊豎寫“孝媳某某奉祀”。道場結束后,在堂前立靈位,裝香點燭,供奉飯果魚肉七七四十九日。同治六年刻《寧鄉縣志》:“父母生辰則祭之,思其飲食,思其笑語,如當日慶誕辰然;忌日之祭,終身之憂也,蓋不勝其凄愴然。延及高僧亦祭之,則篤于追遠已。中元薦新,除歲蒸祭,享必豐潔,祀必躬親,幼子童孫奉香進爵,于是觀禮,儼祖宗顧而樂之者然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8)同治六年刻《寧鄉縣志》:“出殯后,每年延僧道誦經,曰覆土,又曰應七,以五七為止,亦竅取儒家卒虞之意。小祥至禫服皆作道場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7)同治十三年刻《益陽縣志》:每逢七日,請僧道誦經燒紙,謂之‘應七’,有自一七至七七者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3)
次年大年初一,孝家要到亡者和祖宗墳上去拜年,全村每家都要派出代表給新亡者叩頭,叫拜頭年。等頭年過后,再請道人舉行儀式,將靈位移到神龕長久供奉。同治十三年刻《益陽縣志》:“行喪,行禫禮,乃納主家龕,謂之‘上堂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3)到亡者生日,或過節,都要在神龕上放上祭品祭奠。
垸區有清明節掛山的習俗。后代男性子孫在亡故先人墳上掛紙錢,已經出嫁的女兒不得回娘家掛山。同治十三年刻《益陽縣志》:“其祭祖,清明設酒肴,剪草修塋,謂之掃墓,掛紙錢于墓上,謂之掛山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3)同治六年刻《寧鄉縣志》:“大寒修墓,清明掃墓,非規規于祭奠為禮,率子孫審顧徘徊,有依戀不忍去者然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8)嘉慶八年刻《常德府志》:“寒食掃墓,七月薦新,冬至祭祖,雖至貧者皆不廢也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51)
七月燒包。傳說閻王七月初一放亡魂還陽世,七月十五收亡魂歸地府。農歷七月十四晚,在亡魂回地府之前,亡者家人要將紙錢裝入紙袋中,寫上亡者的生辰和祭者的姓名,在門外燒化,以供亡者陰間使用,叫做燒包。同治十三年刻《益陽縣志》:“中元設幾筵,迎祖先神主于龕,或書牌位奉于案上,謂之接亡人。朝夕上供,如生人禮,自初一,或初七、初十日起,至望日起。以紙為冥錢,無論尊卑壽殀,凡亡者皆具冥錢,各書稱號其上,封而焚之,謂之燒包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3)
農歷12月24日是小年夜,垸民要去祖宗墳上送燈(亮),點香燭,放鞭炮,在墳上燃一把干稻草,以便讓祖宗能找到回家過年的路。
十、白喜事
垸區把結婚、建房、賀壽等稱為紅喜事,把辦老人的喪事稱為白喜事。紅白喜事都得請都管安排人事,統籌事宜。孝家請本組精明干練的長者做都管,成立專門的治喪委員會,統籌安排整個喪事的人事,張榜公布。一般有都管2人,抬喪16人,廚房10人,打雜8人,放炮2人,接待2人。喪葬人事全部來自本村本隊,原則上每戶出男女各1人。年齡在16-70歲之間。青壯男性負責搭棚、挖坑、抬柩、游喪、下葬、填土等重活,女性、老弱負責倒茶、送水、配菜、洗碗、招待來客等輕活。孝家給男女幫工提供飯菜、酒水,香煙、白布、毛巾等,但不支付工錢。以前舉辦白喜事之日,全隊熄火,所有人都可以來孝家吃飯,舉辦紅喜事則只有幫工才可以留下吃飯?,F在辦白喜事也只有幫工才可以留在孝家吃飯。垸區有“一家死人全隊埋”的傳統。但近年來,考學脫農的、招工進城的男性由于不以耕種土地為生活來源、故不必回鄉參加本隊喪事,待嫁閨中的女子本來就不必參加喪事,這使得有些農村地區出現死了人沒人埋的現象,勞力不足,不得不改行火葬。
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前,垸區的基層行政組織為縣、區、公社、生產隊。后又設縣、區,鎮、鄉、村、組?,F設縣、鎮、村、組。文革期間,生產隊是一個強有力的生產組織,經濟按隊核算,辦食堂時全隊在一個灶上吃飯,隊員間知根知底,關系比較密切。生產隊成了現在的互助團體,相當于一個擴大的家庭“Expanded famaily”(費孝通 2001:41),這種家庭關系是建立在土地聯系的基礎上的。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,一個隊分成若干個村民自治小組。小組不再統籌各農戶的生產生活,凝聚力大不如生產隊。近30年來,垸區社會公共服務處于真空狀態,社會活動靠傳統價值觀念維系,集體性活動中一般仍以隊為單位。從白喜事人事組成可以看出,建國60多年來,中國農村正發生著由家族社會向團體社會緩慢發展.

十一、唱夜歌
在道人進場主持喪事之前,孝家及鄰居均不得有響動(使用音樂),這是儒家古禮,《禮記·喪大記》:“疾病,外內皆埽。君大夫徹縣,士去琴瑟?!保ㄈ钤?1980:761)但自漢代以來,這個禮規已經被儒家破壞了。楊樹達考證,漢代人死后發喪,親屬出游于外者當奔喪,宗族親友則來吊,道遠不能赴者則寄物為祠。喪家于吊者,饗之以酒肉,娛之以音樂,有吹簫,歌舞俳偶,連笑技藝等。這些違背禮制的喪俗受到儒家學者的批判。(楊樹達 2000:66-68)同治六年刻《寧鄉縣志》:“設吊用鼓樂,曰轉鼓,亦曰開堂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7)
晚上,孝家邀請親鄰在停尸的房間通宵打牌,陪亡者過夜,叫守夜、坐夜。以前還一起唱歌,俗稱打夜歌。同治十三年刻《平江縣志》:“俗遇戚里之喪,有群相邀集,竟夕張金擊鼓,歌《虞殯》、《薤露》諸挽詞者,謂之‘坐夜’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487)光緒八年刻《華容縣志》:“講禮之家,亦有遵朱子《家禮》,不作佛事者。俗相沿,竟有喪家殯夕通宵圍坐,張金擊鼓,設飲呼唱,謂之孝歌,最為無謂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488)




楊和森
《蒿里歌》?!稘h書武帝紀》顏師古注:“而死人之里謂之蒿里?!保ò喙?1962:199)《史記田儋列傳》崔豹《古今注》:“薤露、蒿里,送哀歌也,出田橫門人。橫自殺,門人傷之而作悲歌,言人命如薤上露,易晞滅。至李延年乃分為二曲,薤露送王公貴人, 蒿里送士大夫庶人,使挽逝者歌之,俗呼為挽歌?!保ㄋ抉R遷 1958:2648)吳兢《樂府古題要解》:“薤露歌,蒿里什,喪歌。舊曲本出于田橫門人,歌以葬橫。一章言人命奄忽如葬上之露,易晞滅也。詞云:‘葬上露,何易晞。露晞明朝已復落,人死一去何時歸!’二章言人死精魄歸于蒿里。詞云:‘蒿里誰家地,聚斂魂魄無賢愚。鬼伯一何相催促,今乃不得少踟躕?!翝h武帝時,李延年分為二曲,《薤露》送王公貴人,《蒿里》送士大夫庶人,挽柩者歌之,亦呼為《挽柩歌》?!蹲笫洗呵铩罚骸R將與吳戰于艾陵,公孫夏使其徒歌《虞殯》?!蓬A注云:‘送葬歌也?!磫矢璨蛔蕴餀M始矣。復有《泰山吟行》,亦言人死精魄歸于泰山,《葬露》、《蒿里》之類也?!保ǘ「1?1983:25)

《踏踏歌》。張君房《云笈七簽》第113卷:“藍采和,不知何許人也。常衣破藍衫,六銙黑木腰帶闊三寸余,一腳著靴,一腳跣行。夏則衫內加絮,冬則臥于雪中,氣出如蒸。每行歌,于城市乞索。持大拍板,長三尺余,常醉踏歌。老少皆隨看之,機捷諧謔,人問應聲答之,笑皆絕倒。似狂非狂,行則振鞋踏歌云:踏踏謌,藍采和。世界能幾何。紅顏一春樹,流年一擲梭。古人混混去不返,今人紛紛來更多。朝騎鸞鳳到碧落,暮見桑田生白波。長景明輝在空際,金銀宮闕高嵯峨。歌詞多率爾而作,皆神仙意,人莫之測。但以錢與之,繩穿拖行?;蛏⑹б嗖换仡?,或見貧人即與之,或與酒家。週游天下,人有為兒童時見者,及斑白見之,顏狀如故。后踏歌濠梁間,于酒樓上乘醉,有云鶴笙簫聲,忽然輕舉,于云中擲下靴、衫、腰帶、拍板,冉冉而去。其靴衫等,旋亦失亡?!保◤埨^禹 2004:880-881)
十二、傳承
宗族還要主管本族的文化教育。周王辦辟雍,諸侯設黌宮,供本族子弟上學。垸間十分重視教育,耕讀傳統深厚,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。據楊家祠堂原圖,設有書室,請私塾先生為本族子弟授課。所需經費由祠堂田租出一部分,學生交納一部分。非本族子弟也可以來上學。規模最大時有學生四百人。一般都是附近的農家子弟,沒出過什么大人物。垸區儒家喪禮的主持者楊河森、蘇干堂、劉孔昭等人都曾在楊家祠堂義學念書。

楊河森,81歲,望城縣喬口鎮湛水村大屋垸組人,在楊家祠堂義學讀過3年蒙童,修《三字經》、《論語》二十章、《幼學》、《五子干》(史書摘要)。后在成館,又主修《詩經》、《書經》、《春秋》。上課時,老師先將學生集中在一起,先將古文向學生做出解釋,俗稱點課文,再由學生回到自己的房間背誦。學生必須在下次老師點課文之前將上次所點內容背誦出來。房間有床,有座位,可供學生休息和學習。逢三、六、九日,老師出一道題目,讓學生做作文。做完后,呈交老師檢閱圈改。題目一般根據書中所學的內容擬定。老師的書法很好,要求學生在中午休息時自行練習書法。學生自己購買字帖,照貼臨寫。楊河森練柳公權體。
楊河森讀義學時,早已取消科舉。家里送他上學,不是為了做官,主要是為了增長知識,開發智力。楊河森家系自中農階級,有水田60畝,請不起長工和短工,由自家五兄弟自己耕種。每年收成為30擔畝谷,一擔谷約40到50斤,供全家口糧之外,略有盈余。家里就派一個有決心、聰明的孩子去念書。楊河森排行第三,其他四個兄弟讀得很少。楊河森讀書可以不參加家里的勞動。讀蒙童一年學費幾擔谷,讀成館一年學費要20擔谷。
從楊家祠堂義學畢業后,楊河森自己教過三年蒙童館,有十幾個學生,所得薪水當一個勞動力的工資。解放以后,隊里不準楊河森教書,安排他做計工員、會計,和其他村民一起參加勞動。
然而,自清以來,儒家喪葬禮俗即受到佛教的喪葬儀式的挑戰。嘉慶八年刻《常德府志》:“有延僧道殊殮作佛事者,謂之建道場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50)同治十三年刻《益陽縣志》:“近多知儒教為正,不信佛事,每有自留遺命戒此者,惟婦婦輩多痼信之。而貧窶之家,以儒禮設施較難,才教辦理為易,舍此就彼,亦勢使然也?!?(丁世良、趙放 1991:673)私塾本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細胞,私塾的廢棄,儒家禮俗失去固定的傳承機制。

蘇干堂

劉孔昭

蘇干堂
結語
洞庭湖垸區是一個有700年歷史的漢族移民社區,保存著深厚的儒家喪葬禮俗。本研究以田野調查為基礎,結合儒家喪禮及環洞庭湖區方志所記,對哭喪、裝尸、奔喪、戴孝、葬期、棺材、墓地、紙札、香火、白喜事、唱夜歌、傳承等情況作了考察。傳統習俗是漢族鄉土社會最穩定的元素,對漢族生產生活、文化藝術都產生重要影響。
參考文獻:
班固[漢]
1962 《漢書》[M] 北京:中華書局
陳華文
1999《喪葬史》[M] 上海:上海文藝出版社
丁鼎
2003 《<儀禮·喪服>考論》[M] 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
丁福保
1983《歷代詩話續編》[C] 北京,中華書局
丁世良、趙放
1991 《中國民俗志資料匯編 中南卷》[M] 北京:書目文獻出版社
費孝通
1997 《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》[M] 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
2001 《江村經濟 中國農民的生活》[M] 戴可景譯,北京:商務印書館
黃暉
1990 《論衡校釋》[M] 北京:中華書局
阮元 [清]
1980 《十三經注疏》[M] 北京:中華書局
聶嵩義[宋]
1247 《析城鄭氏家塾重校三禮圖》四部叢刊本,第15卷
湘陰縣志編纂委員會
1995 《湘陰縣志》[M] 北京:生活·讀書·新知三聯書店
楊樹達
2000 《漢代婚喪禮俗考》[M]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
苑利
2002 《中國民俗學經典·信仰民俗卷》[C]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
司馬遷[漢]
1959 《史記》[M] 北京:中華書局
朱熹[宋]
《家禮》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,第4卷
張繼禹
2004 《中華道藏》第29冊 [M] 北京:華夏出版社
?
[1][梁]沈約:《宋書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74年,第390頁。
[2][唐]姚思廉:《梁書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73年,第378頁。
[3][漢]司馬遷:《史記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59年,第433-434頁。
[4][漢]班固:《漢書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62年,第 3126-3127頁。
[5][梁]沈約:《宋書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74年,第386-387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