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十五節俗來源之二——道教中元節
七月十五節俗在道教中被稱為中元節。
《藝文類聚》引《道經》云:這一天“地官校勾,搜選人間,分別善惡。諸天圣普詣宮中,簡定劫數人鬼傳錄。餓鬼囚徒一時皆集,以其日作玄都大獻于玉京山。采諸花果,珍奇異物,幢幡寶蓋,請善飲食獻諸圣眾。道士于其日夜講誦是經,十方大圣齊詠靈篇,囚徒餓鬼俱飽滿,免于眾苦,得還人中?!睆倪@里可以看出道教對中元節的理解分作了兩個層面,一個是對人進行判別“搜選人間,分別善惡”;另一個是對鬼進行勾對,諸天神受命簡定劫數,一一為鬼登記入簿籍。無論是人還是鬼,都希望在這一天得到解救,于是大獻珍寶,讓道士講誦經文以此得到救化。然而中元節要發展至此規模,需要經歷一段不短的日子。
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,也成為民俗節日。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。正一盟威道信三官,即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以后稱之為三官大帝。他們各有責司,天官為上元賜福,地官為中元赦罪,水官則稱下元解厄。道書中說,凡是這三天,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。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,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。所以這一天,眾鬼都要出離冥界,接受考校。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,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,請地官赦免罪過,早升天堂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。
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(合稱為“三元”),認為“三元”就是天官大帝、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“三官大帝”的別稱,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。
正月十五日稱為“上元”——天官生日,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。
七月十五日稱為“中元”——地官生日,用以赦免亡魂的罪。(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,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,只是減輕了一些,希望他們早日安息。)
十月十五日稱為“下元”——水官生日,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。
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,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,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,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“普度”的祭祀儀式。
從前,各地輪流進行普度,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,據說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、毆斗事件;后來有些地方普度便統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舉行。
不過香港、閩南、臺灣、潮汕并不從此風俗,在七月的每一日皆有人舉行祭典。但后來由于時代變遷,目前在臺灣的中元節,機關行號多在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祀,而一般住家則多在接近七月十五日的周末假日舉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