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天葬過程 世界各地獨特駭人的墓葬習俗文化
[導讀]那令世人震驚的骷髏墻,莊嚴肅穆的天葬臺,盤旋飛翔的鷹鷲,舉世無雙的天葬場面,形成一個神秘世界。這種西藏獨特的民族文化,深深吸引著無數有緣或無緣走上西藏高原的人。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獨特的風俗習慣。天葬,就是將死者的尸體喂鷲鷹。鷲鷹食后飛上天空,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。
【西藏 天葬】那令世人震驚的骷髏墻,莊嚴肅穆的天葬臺,盤旋飛翔的鷹鷲,舉世無雙的天葬場面,形成一個神秘世界。這種西藏獨特的民族文化,深深吸引著無數有緣或無緣走上西藏高原的人。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獨特的風俗習慣。天葬,就是將死者的尸體喂鷲鷹。鷲鷹食后飛上天空,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。
天葬在天葬場舉行,各地有固定地點。人死后,停尸數日,請喇嘛念經擇日送葬。出殯由專人將尸體送至天葬師首先焚香供神,鷲見煙火聚集在天葬場周圍。天葬師隨即將尸體衣服剝去,按一定程序肢解尸體,肉骨剝離。骨頭用石頭搗碎,并拌以糌粑,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。
最后用哨聲呼來鷲,按骨、肉順序別喂食,直到吞食凈盡。藏族的喪葬形式是經歷了歷史變化的,據藏文史籍記載,在遠古的“七天墀”之時,諸王死時是“握天繩升天”,“如虹散失,無有尸骸”。這種情況同藏族當時的認識有關,當時藏族認為其祖先來自天上,死后歸天。藏語稱天葬為“杜垂杰哇”意為“關(尸)到葬場”;又稱“恰多”意為“喂鷲鷹”。文中“恰”是一種專門食尸肉禿鷹,謂之“哈桂”。據此可知這種“天葬”亦可謂之“鳥葬”。
天葬習俗始于何時,未見具體而確切的記載,佛教傳入西藏后,對于西藏喪葬習俗的影響很大,在佛教中“布施”是信眾奉行的準則,布施有多種,舍身也是一種布施,據敦煌發現的《要行舍身經》中載,即勸人于死后分割血肉,布施尸陀林(葬尸場)中。在漢地隋以前已有此風俗。
天葬寄托著一種升上“天堂”的愿望,每一地區都有天葬場地,有專人(天葬師)從事此業。人死后把尸體卷曲起來,把頭屈于膝部,合成坐的姿勢,用白色藏被包裹,放置于門后右側的土臺上,請喇嘛誦超度經。擇吉日由背尸人將尸體背到天葬臺,點“?!睙熞饋矶d鷲,誦經完畢,由天葬師處理尸體。藏族人認為,天葬臺周圍山上的禿鷲,除吃人尸體外,不傷害任何小動物,是“神鳥”。天葬儀式一般在清晨舉行。死者家屬在天亮前,要把尸體送到天葬臺,太陽徐徐升起,天葬儀式開始。未經允許,最好不要去觀看。西藏到底有沒有骷髏墻,就連許多老西藏也僅僅是聽說而己,沒有幾個有緣走近。從那曲鎮向東南走約300公里,就是比如縣。比如,在藏語里是“母牦牛角”的意思,傳說這里原是一個“母牦牛部落”定居的地方。達摩寺多多卡天葬臺就位于比如縣城西郊,也是骷髏墻所在地。
關于天葬,藏傳佛教認為,點燃桑煙是鋪上五彩路,恭請空行母到天葬臺,尸體作為供品,敬獻諸神,祈禱贖去逝者在世時的罪孽,請諸神把其靈魂帶到天界。
多多卡天葬院中間,有一塊約4平方米大小、用鵝卵石鋪砌而成的葬尸池,池北邊有一塊60厘米高的長方形石塊,是天葬時停放尸體的。在天葬院南門外,還豎立著一根約10余米高的經幡旗桿,上邊有骷髏骨雕塑,頂部懸掛著很多褪了色的經幡。
整個天葬臺院子約有4000多平方米,四周有約一人高的土墻,在南墻和西墻上修有木架,約四五格,每格內都整齊地排列著一個個人頭骨,形成兩面長長的骷髏墻。一個個骷髏頭骨,讓人感到神圣的威懾和由衷地驚嘆。這時我才知道,骷髏墻是天葬的產物。
在西藏,人死后尸體全部喂鷹鷲,不留一點。唯獨藏北的比如縣多多卡天葬臺,保留了眾多死者的頭骨,此舉堪稱世界一絕。
【苗族 洞葬】苗族是中華56個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,幾千年的歷史積淀賦予這個民族獨特而豐富的文化;正是歷史的原因,苗族的文化在外人看來有時不免顯得悲壯而神秘。洞葬習俗,至今在民俗和歷史學家眼中還是一個是似而非的迷。苗族最早居住富饒發達的黃河流域,因他們的祖先神農氏戰爭失敗,被迫遷居貴州大山迷林中。
苗族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的故土,洞葬其實只是一種對先人靈柩的暫時存放,希冀有一天能夠回到自己真正的家鄉葉落歸根,入土為安。在貴州黔南山區有個溶洞,叫梅洞,里面放有四百來具不同時期的棺材,是貴州最大的苗族洞葬,從棺木間穿行進去,不時見到朽壞的棺木和還未風化的尸骨,地上還有一些破碎的瓦罐之類的容器。
苗族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的故土,洞葬其實只是一種對先人靈柩的暫時存放,希冀有一天能夠回到自己真正的家鄉葉落歸根,入土為安。在貴州黔南山區有個溶洞,叫梅洞,里面放有四百來具不同時期的棺材,是貴州最大的苗族洞葬,從棺木間穿行進去,不時見到朽壞的棺木和還未風化的尸骨,地上還有一些破碎的瓦罐之類的容器。
棺木有平板平頭和鼓型雄頭之分,其大小因亡者的體型而定。平板平頭棺為明代,凸型雄頭棺為清代。平板平頭型棺木制作粗糙,鼓型雄頭棺木多為杉木本色,洞里面的棺材最早可追溯到明朝,最晚的一具也是在清末。洞里面安放的全是山下面村莊吳姓苗族的先祖,每逢清明他們都要上來祭祀自己的先祖。借著火把往里走,空曠的洞里面全是形狀各異的鐘乳石、洞中央右側有一個天然的小洞穴,是當年苗王躲避外敵時的臨時會客廳,小洞穴里面還有一個小洞穴,是苗王寢宮。往里直走距離出口大約100米,有人工修建的防護墻,當地人稱營盤,是用來抵御外敵進攻的,每有外敵騷擾,山下的吳姓都會帶上全部家當上來躲避。防護墻用石塊砌成,城墻不高,大約3米,墻上有瞭望口,右側邊有一個城門,用大青石砌成,方便吳姓家族的人進出,城墻兩邊的巖壁上最高處還可以站人和存放石塊,每有外敵來攻,他們就在上面扔石塊來抵御,在冷兵器時代是一個天然的防御屏障。
在每年的三月三、六月六,苗族同胞都要在洞外舉行莊重的殺牛祭祖儀式,在寬敞的洞內大廳舉行別具一格的跳洞,村寨的建筑至今還保留著古樸、濃郁的苗族風格。
【尼泊爾 燒尸廟】對印度教教徒而言,死亡只是另一個輪回的入口,他們不畏懼死亡,重視來生及永恒不變的輪回。在加德滿都帕斯帕提納神廟外的巴格馬蒂河畔有幾座石造的火葬臺,是印度教徒焚燒死者的地方,因此也有人把帕斯帕提納神廟稱為“燒尸廟”。進入燒尸現場前,路邊有不少攤位,大部分是賣旅游紀念品,來這里的游客之多可見一斑。
巴格馬蒂河是尼泊爾人生命流轉的渡口,在尼泊爾人心目中它是最圣潔的河,因為它發源于喜馬拉雅山脈,往南流入印度的恒河。在3月的旱季,大片的河床裸露了出來。
火葬臺周圍有不少參觀者,其中大部分為游客。一些在邊上路過的行人也會駐足觀看。
幾個小孩在干枯的河床上玩耍,他們不懼怕死人,也不信邪氣附體,真是不可思議。
正在沐浴的是死者的兒子,據說從當天開始,他要為死者穿三年孝服。
火葬前先由家屬把尸體抬到河邊。然后用圣水為死者凈身洗腳,使死者干凈地踏上來生之路。這里每天要燒幾十具尸體,為死者沐浴有時候需要排隊等候。
火葬前先由家屬把尸體抬到河邊。然后用圣水為死者凈身洗腳,使死者干凈地踏上來生之路。這里每天要燒幾十具尸體,為死者沐浴有時候需要排隊等候。
家屬坐在一邊看著尸體被大火吞噬,在這悲慘的時刻,你卻聽不到家屬聲嘶力竭的哭聲。當亡魂化作青煙,骨灰隨即被掃入巴格馬蒂河,讓其順河流流到印度的恒河,人生就此結束。
工作人員從河里撈起一桶桶水,把火葬臺沖干凈,然后再放上另一具尸體。由于木頭未完全燃燒,有專人在河中把它撈起來,另作他用?;鹪崤_分為三類,這邊是火葬普通百姓的。在其上游是一個有錢人的專用火葬臺,最上游是專供王室用的火葬臺。
【印度 恒河火葬】恒河是印度人心目中的圣河,恒河岸邊建有很多石階,不同的石階具有不同的功能,其中就有火化逝去親人遺體的公共露天火葬場。在充當火葬場的石階中,瑪尼卡尼卡石階的面積最大,很多人將死者的遺體運到這里,而后放到柴堆上火化。
據說每天在這里火化的尸體超過200具。雖然火化尸體的景象非??植?,但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特意趕過來,只為一睹擁有悠久歷史的火葬儀式。
雖然當地政府建造了采用電焚化爐的火葬場,但宗教習俗很難改變,印度人至今仍保留著露天火化死者遺體的傳統。
印度教徒沒有墓地,每天都有一具具白布(男人用)或紅色紗麗(女人用)裹身的尸體被人抬往石階火化,之后骨灰會被撒向恒河,而女性則不允許進入火葬場。
在恒河岸邊的石階火化親人遺體時,家屬首先要選擇所謂的“火葬服務包”。他們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決定購買的柴火、檀香、酥油、麥桿等火化用品的數量和品質,以及宗教方面的服務。
一次像模像樣的火葬費用在12美元到71美元之間,窮人通常只能買得起檀香粉,富人則全部使用檀香木作為火葬柴堆。此外,富人還會為親人的遺體裹上金絲和銀絲織成的裹尸布。
曾經賤民階層“旃陀羅”從事著這項古老的工作,遺體焚燒時,他們負責讓火均勻燃燒,不時添加麥稈和酥油,必要的時候還要撥弄柴堆,防止火熄滅。
這種火化方式通常需要大約3個半小時,尸體才會燒成灰燼。如果死者親屬幸運的話,頭骨會在火化時爆裂。印度教教徒認為頭骨裂開能夠讓死者的靈魂升入天堂。如果沒有裂開,喪主會在火滅之后將頭骨敲裂。
雖然在外人眼里,露天火葬這種做法太過恐怖,但在印度教教徒看來,死亡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應該感到快樂的一部分,不應該以隱秘的方式對待這個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?!∧懶∥疬M!盤點全球各地的駭人墓葬習俗。